Featured image of post 倒暖锋概述

倒暖锋概述

依据一篇论文对倒暖锋的简要讨论

第一次倒暖锋的认识来自于高二上学期的这道地理题目,对于北半球的自北向南移动的奇葩暖锋理解得很少,且它的雨带甚至主要不位于锋前,但因为资料过少一直没有认识的渠道。


而在今天,我翻阅气象期刊网站的时候才开始尝试去搜索倒暖锋这一关键词,还真找到了一篇论文是讲述倒暖锋的,链接在这
本文就是来简略用笔者的地理知识概述倒暖锋究竟是个什么东西,而主要围绕上述地理题目展开。

定义

冬半年,在特定的环流条件下,极地海洋气团可以入侵东亚大陆,并进入我国造成天气影响。当极地海洋气团侵入东亚大陆后与极地大陆气团交绥,就会在东亚大陆东岸的中、高纬度地区形成近东西向单独的暖锋,它的暖区在北冷区在南,自北向南移动,在移动过程中逐渐转成东北西南向,而后消失。

这是论文原话,来自极地的海洋气团向南到达亚欧大陆后与大陆气团相交,海洋的气团会比大陆气团相对暖湿,毕竟北半球冬半年的寒极是在西伯利亚而非北冰洋。而暖气团就是相对温暖的气团。因此,就出现暖区在北,冷区在南的局面。
而对于上述的地理题,大气形势也恰是如此,在库页岛的一个锋面气旋向东北方向(大致猜测)移动,而在日本海的西岸一个刚影响完东北地区的冷锋开始出海。此时东北地区就是刚经历寒潮袭击。而库页岛的锋面气旋西侧是偏北气流,引导鄂霍次克海的海洋气团向南移入外东北。此时东北地区温度较鄂霍次克海低就形成了一次倒暖锋的过程。

这张850hPa位势图很清晰的展现了温度场的关系。
至于题目中的雨带,该论文中有提到:

降水分布与云系分布大致相同。锋面刚生成时,雪区在锋面附近;在锋面向南移动的过程中,雪区也由锋后逐渐向锋前转移,沿锋面成东西向带状分布,宽度约2-4个纬距。

这让对于雨带的讨论有些许棘手……

结尾

此博客意在讨论倒暖锋,和对这篇来自于 1975 年的远古论文的“抽丝剥茧”。但实际上,论文对当时大气环流的分析我也是过目十行的简略浏览。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亚洲气象数据很难找到了,我现在唯一能获取到久远的天气图只能来自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,但也没有时间去翻阅论文提到的倒暖锋发生时的天气图。
在这几年倒是没有看到报道过倒暖锋的现象,也没有很关注冬天东北的天气形势。因此,此文只能如此。

参考文献

王达文,1975.东亚大陆东岸的倒暖锋[J].气象,1(10):4-7.
,1975.[J].Meteor Mon,1(10):4-7.

萌ICP备20241614号